top of page
義家藝館
計畫緣起
2014年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師生透過跨領域課程,與臺北榮譽國民之家中的12位韓戰反共義士,進行迄今為期三年的藝術社會實踐。田野研究讓我們意識到這群在臺灣近代史中扮演著關鍵角色的韓戰反共義士,不僅在五○年代讓「臺灣」為國際社會所知,也為六、七○年代的臺灣基礎建設投入相當貢獻。隨著時序推移,韓戰反共義士已然成為時代標籤,今日多數人也不大清楚這一段佚失的歷史。
2016年,「美術館教育專題」課程藉由生態博物館與教育性策展的路徑,策劃《義家藝館》教學暨創作計畫,希望能讓充滿歷史情調與動人故事的義士之家,在國際博物館日成為面向公眾的生活博物館(living museum);同時,藉由教學與創作乃至論文研究的長期進駐,讓臺北榮家成為藝術發生的第一現場,轉化為一歷史與藝術交融的博物館。
在《義家藝館》教學暨創作計畫下,策展團隊將臺北榮家的南家區劃分為A、B、C三個展區進行博物館學式的田野調查。針對A展區「忠義公園」,策展團隊從四十年前義士山莊的原始物件如自由人、自由鐘尋找歷史線索,甚至拜訪當年設計自由人塑像的雕塑家魏立之;B展區「家史館」則有凝結了三十多年的展示設計,策展團隊篩選了9件極具故事性或資訊性的物件,訪談韓戰反共義士與臺北榮家資深同仁,在既有物件之上重新書寫另一個當代版的韓戰反共義士投奔自由敘事;C展區「藝炊工作室」則是今年首次進駐的教學暨創作空間,策展團隊利用10週的課餘時間往返關渡與三峽,將閒置的自炊廚房整理為一教學、創作與展演的空間,並透過課程、參與式創作與紀錄文件,呈現過去與現在的階段性研究與創作成果。
吉卜林(約瑟夫·魯德亞德· Kipling)曾說:如果歷史能以故事的形式教授,那麼歷史將不會被遺忘。《義家藝館》是藝術教育進行社會實踐的其中一種面向,透過參與、對話、合作、協商與反思,這個原本因課程而產生的教學與創作歷程,將試圖描繪一個開展藝術教育新風貌的可能。
歡迎各位在521當天與我們一起經驗歷史。
課程教師暨策展人
吳岱融助理教授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