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忠義山莊
►基本歷史: 榮家原安置於民國43年桃園縣的虎頭山,由省府設立「反共義士生產輔導所」。民國60年,隸屬行政院國軍退除役軍兵輔導委員會,成立「反共義士輔導中心」。在民國64年,擴大安置軍中退役年邁反共義士,遷建於台北縣三峽鎮白雞山,此地緊鄰關帝廟(白雞山行修宮),為旌其義節,...
A2.自由鐘
►基本歷史: 1954年1月23日,1萬4千多名韓戰反共義士分成三批,乘著美軍的軍艦艇前往台灣。1954年1月下旬,義士返國前三日,舉國熱烈準備著迎接,台北市中山堂正面立起一個高舉火炬的自由女神巨像,女神腳下綴有「自由日」三個大字,堂頂架設巨鐘一座。第一批返國的義士自基隆登...
A3.自由人像
►基本歷史: 1950 年 10 月起,中國人民志願軍進入朝鮮後,與聯軍主要接戰 5 次, 五次戰役下來,聯軍俘獲華籍戰俘約 2 萬 1 千餘人。最初他們被收容在釜山收容所,後來遷往巨濟島,分為七二與八六聯隊。此時戰俘營發生反共 與親共的爭執,因為約 7,000...
B1.義士投奔自由狀況圖
►基本歷史: 二次世界大戰西線戰場結束。1945年8月,蘇聯對日宣戰,隨後並根據與美國的協議以北緯38度線為界雙方分別占領朝鮮半島。1948年,南北占領區分別成立兩個政府,這成為韓戰的遠因。南北雙方均自認為全朝鮮的唯一合法政府,同時對整個朝鮮半島聲稱主權且拒絕承認事實邊界為...
B2. 戰俘營模型(巨濟島 ; 濟州島)
►基本歷史(巨濟島戰俘營模型): 聯合國軍隊係來自多個國家,他們對戰俘營所能做的,就是維持戰俘營中的安全與秩序。最初聯軍將北韓、志願軍戰俘一起送往釜山收容所混合關押,後來由於雙方之間發生矛盾,聯軍遂將戰俘按照國籍分開。依照日內瓦公約規定,戰俘管理職務應由戰俘中階級較高者充任...
B3. 義士在巨濟島戰俘營冒死升國旗
►基本歷史: 繼「血酒」「血書」後,第5大隊的義士們經集議後,認為當前應有一項最重要的標幟,以表達全隊部的共同信念與心願,即如何在營中懸掛一面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咸認唯有在這旗幟下,才有生存意義,才能統一大家的思想,堅定信心,進而修創自己的前途,故決定自製。遂利用破雨衣去...
B4.義士自製布章
►基本歷史: 第一次發起「製臂章」的想法是在1951年5月29日。7月2日「反共青年救國團」成立後,為分清敵友及表示意志,反共華俘開始配戴自製臂章,戴帽徽。臂章是盾形,外面用墨水畫了一道藍邊,裡邊則為一道紅邊。上面是青年救國團團旗,當中是青天白日旗。青年救國團團旗上邊寫「W...
B5. 義士刺字以示明志
►基本歷史: 1951年7月,開城和談的消息傳入營內。反共戰俘決定宣誓反共立場,公開要求去台灣。7月下旬,72聯隊開始刺字運動;第一次血書時,就有人宣布刺字,當時共有五人,先刺「反共抗俄、肅清共匪」八字。第二次刺字的有一百七十九人,內有小隊長以上人員。第三次刺字是班長以上人...
B6.義士血製國旗
►基本歷史: 戰俘營內,反共義士為明志,先是喝血酒、寫血書,前仆後繼升國旗,以及刺青、製作徽章等宣示志向;1953年7月27日午後停戰協定在板門店正式簽字,這意味著義士們將前往板門店接受解釋,並且有120天由印度監管。義士們認為這個解釋,實是共軍變相的疲勞審問,對於這樣的安...
B7.義士的抉擇
►基本歷史: 韓戰於 1950年6月開戰,戰線在一年後回到起點並陷入膠著,1951年5月31日,蘇聯首先主張停火,而中、美均表贊同,但停戰談判走走停停。1952年2月27日,美國在志願遣俘原則確立後,曾於4月8日~13日,對戰俘進行首次大規模甄別,不願遣返的戰俘移往濟州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