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B2. 戰俘營模型(巨濟島 ; 濟州島)


►基本歷史(巨濟島戰俘營模型):

聯合國軍隊係來自多個國家,他們對戰俘營所能做的,就是維持戰俘營中的安全與秩序。最初聯軍將北韓、志願軍戰俘一起送往釜山收容所混合關押,後來由於雙方之間發生矛盾,聯軍遂將戰俘按照國籍分開。依照日內瓦公約規定,戰俘管理職務應由戰俘中階級較高者充任,聯軍在釜山成立俘虜收容所後,在戰俘中挑選一部份原任職軍官者成立軍官大隊。1951年,華籍戰俘,由釜山移巨濟島,其中軍官大隊亦隨隊遷移,編列為第72聯隊的第4大隊,但與其他大隊隔離。軍官大隊的組成,一面是便於集中管理,一面也有其特殊使命,譬如聯軍把各大隊的調查、檢舉等工作交予軍官大隊執行。軍官大隊後來成立學校,教育聯隊所有戰俘,在爭取戰俘為義士的過程中,軍官大隊厥功甚偉。

1951年5月30日,移至巨濟島,華籍戰俘多被安置在72與86聯隊中。此時,在戰俘營中發生反共與親共的爭執。由於語言不通,聯合國軍隊不了解戰場上投奔自由的意義,而將他們與其他的戰俘關在一起,也和其他的戰俘一樣對待。因而決心奔向自由的人,與戰俘營中的共產黨人展開鬥爭,於是在戰俘營中展開「國、共之爭」。1952 年2月27日,美國在志願遣俘原則確立後,4月8日,透過甄別行動對戰俘進行分類,以便區別願遣返與不願遣返之戰俘,其中的反共戰俘約1萬4千餘人,他們堅決拒絕返回共產黨統治下的中國,決定來臺定居,即所謂「韓戰反共義士」。

►基本歷史(濟州島戰俘營模型):

初遷濟州島仍是照舊編制,但不久聯軍以適應改居三個圍場為由,將兩個聯隊整編為三個聯隊。如此一來,所謂86聯隊或72聯隊變成為歷史。新名稱是第1、第2、第3三個聯隊。每個聯隊的人數約500人,每一個大圍場便是一個聯隊的所在地。每個大團場又分10個小圍場,每個小圍場居住500人,大小圍場一共是6層鐵絲網,這種圈起自己的鐵絲網,等於是「作繭自縛」。八月,剛搬進新圍場第二天就遭遇颱風侵襲,在破爛的帳篷下苦撐一個月,才盼到聯軍的新帳篷運來,同時也接到一道訓令:濟州島的日子一時尚不能結束,因此就不得不做長久的計劃準備過冬。這項工程出動全部1萬4千人人力,原料除了鐵皮外,其餘是利用海濱的石頭,50人一組到海濱去搬運石頭,將大大小小的石頭砌成堅固的營房。

而刺身運動在到濟州島後,為免一萬多人的生命斷送在少數手裏。斷然決定:「凡反共的非刺字不可,凡刺字的必須內心反共。」所有未經刺字的人,必須經過「法定」的手續填寫申請書,取得已刺字者二人以上的保證,經調查審議,認為合格,才准許刺字。另停戰協定簽訂後,聯軍告之將在60天以後遷移到中立區,接受中共90天所謂的「洗腦」,後根據各人的志願,將他們遣送到願意去的地方。聯軍方面的人員,因為受中共長期巧妙的宣傳,心裏仍然不免有疙瘩,懷疑戰俘們不願回中國,是否受到外力挾持,不能作公開的表白,於是同意中共所謂的「個別解釋」。

►材質: 綜合媒材


bottom of page